蓬莱法院对毒品犯罪案件进行调研分析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7年08月21日 | ||
近年来,毒品犯罪案件呈蔓延发展势头,2013年蓬莱法院审结17件17人,2014年20件20人,2015年36件37人,2016年快速上升到45件47人,2017年8月已达20件21人,呈逐年上升趋势。为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市毒品犯罪的现状和特点,蓬莱法院对近5年毒品犯罪案件进行调研分析,为营造“全民无毒”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。 一、毒品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: 一是犯罪内容新型化。新型毒品如冰毒、K粉、摇头丸等具有可化学合成、制作工艺简单、可大批量生产等特点,已逐渐取代海洛因、大麻等传统毒品,成为毒品犯罪的主要品种。2013年新型毒品案占比65.3%,2014年占70.2%,2015年占71.6%,2016年占76.7%,2017年占85.1%,增幅达19.8%,成为增长最快的刑事案件类型之一。 二是犯罪主体呈“三多”。农民和无业人员占比多,近5年判处的142名涉毒人员中农民59人,无业人员61人,占涉毒总数的84.5%;累犯、再犯人员占比多,结合近5年审理情况,累犯占比从2013年的10.9%上升为2017年16.3%,再犯也从8.7%上升为19.6%;低龄犯罪群体多,其中18岁以下14人,18岁以上25岁以下35人,占总人数的34.5%,且全部为初中学历。 三是犯罪方式多样化。互联网交易成为新动向,利用网上银行、支付宝、微信转账等方式支付毒资越来越流行,其“人毒分离”“钱货分离”的收付方式,给取证、认证带来一定困难;物流贩毒成为新宠,因贩毒方式隐蔽、伪装方式多样等特点,物流贩毒比例从2013年的20%上升为2017年的76%,此外,利用艾滋病患者、乙肝患者、孕妇等特殊群体运送毒品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。 二、毒品犯罪的成因分析: 一是经济利益驱使。暴利是毒品犯罪的原始驱动力,据分析,毒品的利润最高可达70倍左右,许多犯罪分子对此趋之若鹜;此外摆脱贫穷也是许多人特别是无业人员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之一,为快速攫取巨额财富,他们把制毒贩毒作为发财的捷径,甚至带动全家老少顶风作案。 二是消费市场稳定。毒品具有极大的依赖性、成瘾性,以蓬莱为例,两次以上进戒毒所的吸毒人员占总吸毒人数的60%以上,次数最多的竟7进7出仍难以奏效,复吸率达90%以上,这些群体构成了稳定的毒品销售市场。 三是宣传教育缺失。很多吸毒者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,甚至为了标榜新潮和时尚、寻求刺激而吸食。另外,受雇于毒枭运毒的很多人,文化水平都很低,法律意识淡薄,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畏惧心理。 三、毒品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一是从严从重从快惩处,全方位瓦解犯罪链条。始终保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,做到“打头斩腰断尾”,即依法严惩走私、制造毒品、大宗贩卖毒品和制毒物品等源头性犯罪,切断毒品来源,对毒枭、职业毒犯、累犯、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、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分子,坚持从重处罚,重刑率达19.6%;从快斩断毒品运输的中间链条,为避免审理阶段认证、补证难问题,主动与公安、检察院开展联席会议,对取证方向、证据证明标准、罪与非罪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,避免时过境迁再难补证;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,有效打击引诱、欺骗他人吸毒及非法持有毒品等末端犯罪,同时加大财产刑适用力度,从经济上遏制犯罪动机。 二是加强禁毒宣传教育,提高全民禁毒意识。以“无毒乡镇”“无毒社区”“无毒单位”创建为契机,深入农村、社区、学校等地开展“禁毒流动课堂”活动,重点针对青少年、社会青年、流动人口宣传法律知识,以案说法,教育群众;拓展“互联网+”媒体宣传渠道,充分利用蓬莱信息港微信平台、蓬莱法院官方微博以及全市50多处公共场所显示屏、100多辆公交车、300多量出租车LED显示屏定期推送禁毒知识;开展集中宣判专项活动,邀请电视台全程直播案件审理过程,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案件审理结果,强化打击毒品犯罪的震慑力。 三是强化帮扶管理工作,形成全民禁毒合力。积极参与全市禁毒综合治理,按照板块管理职责,积极承担责任社区内5名矫正人员的帮扶工作,安排有经验的法官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,通过随时抽查、手机定位等方式做到实时掌握动态、及时遏止苗头;加强对戒毒人员的就业关怀,通过帮助解决思想负担、扶持参与就业培训、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解决戒毒人员的就业问题;针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治安隐患和社会管理漏洞,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司法建议,截至目前,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司法建议15条,其中3条被选编为蓬莱市《领导参阅》,受到高度重视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